干细胞展厅科普馆:准备尝试干细胞?央视《对话》提醒:这8件事不可不知!|再生医学展厅|生物科技展厅|抗衰老展厅设计
2025-10-09 10:24:35|来源:思威图数字

“干细胞造血”、“干细胞修复”…… 这些词近年在媒体上频频刷屏,干细胞技术俨然站在了生物医学的前沿。然而,您真的了解这股热潮背后的干细胞“真面目”吗?它究竟是医学未来的希望之星,还是被过度解读的科技概念?

央视节目《对话》特别邀请两位该领域顶尖专家:中国科学院院士、“干细胞与器官修复”重大专项掌舵人卞修武,以及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宝洋。他们将携手拨开迷雾,深度剖析干细胞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图景。

通俗解答:什么是干细胞

卞修武院士: 干细胞是我们生命和健康的“根”,没有它可不行。它为什么叫“干(gàn)细胞”?就像一棵树的树干(英文 stem 就有茎干之意),它是所有生命多样性的起点——从这一个“树干”能长出繁茂的枝叶,形成我们身体不同器官和各种复杂功能。

打个大家熟悉的比方,就像孙悟空拔根毫毛一吹:第一,能变出成百上千个一模一样的猴子,这对应了干细胞强大的自我复制能力;第二,这根毫毛变出的猴子还能变成房子、大树或者妖怪,这对应了干细胞神奇的分化能力,能变成各种不同的功能细胞(比如血细胞、神经细胞、皮肤细胞)。



干细胞有什么用处

卞修武院士: 干细胞是我们生命的起点。从受精卵发育成胚胎、再到婴儿诞生,干细胞始终是初的“种子细胞”,是构建复杂人体的源泉。即使在我们出生后,体内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都驻留着自己的干细胞。它们就像是隐藏的“维修工”,通过持续的自我增殖(生长)、分化为成熟细胞(成熟),并逐步替换老化或损伤的细胞(替代),默默地维系着我们的健康。

当疾病来袭,干细胞又展现出非凡的医疗潜力。我们可以利用其天然的“修复+替代”能力来治疗组织缺损。以帕金森病为例:该病患者的特定脑区神经细胞(多巴胺神经元)大量丢失。干细胞疗法旨在补充这些缺失的神经元,从而帮助恢复运动协调性,改善受损的脑功能。




干细胞可以包治百病吗?

卞修武院士: 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转化成果确实展现出令人振奋的前景,例如,在促进难愈性创面修复等领域已经显示出切实的效果。

然而,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,干细胞疗法潜力巨大,但绝非万能。目前,对于许多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,难以明确是单一的细胞缺失还是特定物质减少所致。同时,我们对干细胞自身的分化潜力和作用机制认识也还不够全面。因此,期望干细胞疗法能够“包治百病”,在现阶段是不切实际的。

更重要的是,干细胞治疗是一项严肃的医疗行为,其应用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医疗技术规范。它不是一种可以根据患者主观需求随意提供的服务。医生需要基于科学的诊断、客观的临床需求以及循证医学证据来决定是否使用、何时使用以及如何选用特定的干细胞。

干细胞治疗的关键原则在于精准性和个体化:不同的疾病类型、不同的个体情况、不同的治疗器官目标,对所需的干细胞种类(来源、分化阶段、功能状态)要求都截然不同。因此,干细胞的制备必须目的明确、靶向精准。只有当患者的病情经过严格评估,客观需要某种特定的干细胞治疗时,我们才会考虑补充这类细胞。

干细胞治疗能用别人的干细胞吗?

卞修武院士: 选择自体还是异体干细胞,本质上是一个个体化医疗决策。这取决于核心的问题:我们治疗哪个部位?希望实现怎样的临床效果? 医生需要综合评估实际条件和目标,才能做出合适的来源选择。

干细胞的数量和活力随年龄增长会减弱吗?

卞修武院士: 随着年龄增长,人体内干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会自然下降,这是不可避免的生命规律。

中国在干细胞有哪些突破

胡宝洋研究员指出,干细胞治疗在老年退行性疾病(如帕金森)、运动系统损伤(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)、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特定病种上展现了明显优势。

卞修武院士补充强调,干细胞虽被寄予厚望成为治疗新星,但目前仍面临多重挑战:包括疗效确证性、机制认知不足、成药标准缺失及适应症选择困难等“不确定”因素亟待解决。他将此比作新的竞赛,认为在新兴的干细胞药物研发领域,中国拥有难得的与国际同步起跑、甚至实现创新弯道超车的战略机遇。



为什么要建立标准化干细胞库

胡宝洋研究员: 我们开展干细胞研究的根本初衷,在于探索其真正治病救人的潜力。要实现这一目标,建立标准化的干细胞库用于存储高质量的“种子细胞”,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。

卞修武院士: 实现干细胞药物研发上市并终惠及患者,标准化细胞库是基石。没有它,就没有可靠且可复制的“种子”,如同想要千万个“小孙悟空”(功能细胞),却无源头可寻。

胡宝洋研究员: 自2006年起,我国选择了一条关键路径:通过标准化的多能干细胞库,规模化制造细胞治疗产品和药物。这不仅意味着生产过程可实现标准化、规范化(从而降低成本、控制风险、让更多人受益),更是将干细胞疗法从“昂贵的奢侈品”转变为可及性更高的普适疗法的前提。这正是建立人胚干细胞库的战略意义所在。

目前进展可喜:一方面,技术使我们能将“种子细胞”精准诱导为所需的功能细胞;另一方面,实现了从单个种子细胞大规模扩增制备成为亿万个功能细胞(即细胞药物)。这些成果正积极推进临床试验验证。一旦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得确认,便能切实解决广大患者的病痛。



干细胞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

卞修武院士: 依托前沿平台和技术基础,我们的核心愿景是:

实现个体化定制: 能够针对性地“按需制造”——患者缺什么组织或功能单元,我们就用其干细胞为原材料,批量标准化地生产出来(可能结合生物打印等快速成型技术)。

革新药物筛选评价: 在药物开发环节,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个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试验。我们将广泛应用 类器官模型进行高效验证,并建立 标准化的质量控制体系,终实现多(指标通量高)、快(研发周期短)、好(数据可靠)、省(成本降低) 的目标。

奠定器官制造基石: 未来构建复杂的“人工器官”绝非一蹴而就,它将是个由简到繁、逐级进阶(组织 → 功能单元 → 完整器官) 的过程。干细胞,毫无疑问是支撑这一宏伟蓝图根本的生物材料来源和构建单元。

如果你对干细胞还有更多疑问,欢迎关注后续文章更新,也可以给我们私信或留言,我们会尽力为你解答!


Want to work with us?

与我们合作?
vip专享:0755 8997 2990
Copyright ©2023深圳市思威图数字展示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312991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