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科技干细胞展厅科普馆设计:用创意绘就空间的诗意诗行|干细胞科普馆设计|再生医学展厅|生物科技展厅施工
2025-10-30 09:42:02|来源:思威图数字

当科技与人文相遇,当生命密码与空间美学对话,干细胞展厅便不再是冰冷的知识容器,而是一场关于生命起源、再生与希望的诗意漫游。在这里,每一个展项都是诗行的断句,每一处光影都是韵脚的流转,设计师以创意为笔,在三维空间里书写着属于干细胞的生命史诗。




一、叙事起点:以“种子”为锚,埋下诗意的伏笔

干细胞,被称为“生命的种子细胞”。展厅的设计便从这一核心意象出发,将“种子”作为叙事的原点。入口处,一面由渐变透光混凝土构筑的“生命之墙”缓缓展开——浅金色颗粒从墙面底部向上生长,模拟干细胞分裂时的动态轨迹,终在顶部绽放成星芒状的装置。这面墙既是导览标识,也是一首视觉化的“生命序章”:观众尚未深入展厅,便已通过触觉(混凝土的微糙质感)与视觉(流动的光影)感知到干细胞的本质——蕴含无限可能的“未完成态”。

设计师刻意模糊了“科技展陈”与“艺术装置”的边界。序厅中央悬浮的球形装置,以生物凝胶包裹的微型LED矩阵构成,内部流转的淡绿色光带模拟干细胞在培养基中的游移轨迹。当观众靠近,传感器触发装置旋转,光带随之重组为DNA双螺旋与干细胞形态的叠加投影。这一刻,科学原理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图表,而成为一场可触摸的“光的诗学”。


二、空间转译:将微观世界译为宏观诗境

如果说序厅是“种子的萌发”,主展区则是对干细胞世界的深度“解码”。这里没有堆砌专业术语,而是通过“空间转译”将微观生命现象升华为可感知的诗意场景。

在“细胞剧场”单元,设计师以水幕为幕布,用全息投影演绎干细胞的“多向分化”过程:一滴蓝色液体从天花板坠落,坠入水面瞬间分裂成红细胞(猩红丝线)、神经细胞(银白枝杈)、软骨细胞(半透明胶质)——每一种分化都伴随不同的音效:红细胞的跃动是心跳的鼓点,神经细胞的延展是竖琴的轻拨,软骨细胞的凝聚是陶笛的低吟。这场“分化礼赞”将科学过程转化为多感官的诗,观众在视听交融中理解:干细胞不是机械的分裂者,而是生命的“诗人”,用不同的“韵脚”书写器官与组织的篇章。

另一处“再生花园”则用自然意象解构科技。地面铺就仿生苔藓地胶,随着观众脚步起伏,嵌入其中的压力传感器激活墙面投影——原本静止的“干细胞森林”开始生长:干细胞“树苗”吸收营养液(投影中的光点)后抽枝发芽,修复受损的“树干”(模拟组织损伤修复)。设计师借此传递一个核心隐喻:干细胞如同自然中的修复者,既遵循生命规律,又蕴含超越常规的力量。这种将科技逻辑转化为自然诗学的手法,让严肃的科学变得温柔可亲。




三、情感共鸣:在未来维度书写生命的希望诗行

展厅的终点不是知识的终点,而是情感的升华。在“未来舱”区域,设计师用“时间轴+互动书”的形式,将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案例转化为一封封“给未来的信”。透明展柜中陈列着真实的科研手札、患者的康复日记,以及用干细胞培养的类器官模型——旁边是一块可触控的电子屏,观众可以选择“写信”:“致2035年的自己:希望那时,干细胞已治愈了妈妈的关节炎”“致未知的你:感谢这些微小的种子,让罕见病不再绝望”。这些“生命留言”被投影在舱体的曲面墙上,与舱外的城市天际线投影交叠,构成一幅“科技与人”的温暖图景。

更令人动容的是结尾处的“生命之光”装置:一束暖金色光线从展厅穹顶倾泻而下,地面投射出无数细小的光斑,每一个光斑对应一位接受干细胞治疗康复的患者姓名。观众站在光中,仿佛置身于生命的银河——那些曾经被疾病笼罩的个体,因干细胞的介入重获新生,他们的故事汇聚成明亮的诗行。




结语:空间即诗,科技向美

干细胞展厅的终极使命,是将“生命的种子”转化为“心灵的种子”。当创意与科学交织,当技术与人文共舞,空间便超越了物理属性,成为传递生命温度的诗载体。这里的每一处转角、每一束光影、每一次互动,都在诉说:干细胞不仅是医学的突破,更是人类对生命本身的礼赞——我们既敬畏它的神秘,更相信它的力量;我们记录它的现在,更期待它书写的未来。


Want to work with us?

与我们合作?
vip专享:0755 8997 2990
Copyright ©2023深圳市思威图数字展示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3129914号